当“汇算清缴”遇到“税会差异”,90%的会计都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往往会涉及“税会差异”的问题。而我们对于“差异性”的理解,用迷茫和模糊这个词语来形容是否合适?
1、“税会差异”什么鬼?
1.“税会差异”什么鬼?哪来的?
说白了就是口径不一致产生的差异,税收规定和会计处理上的不一致,实质上反映的是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经济博弈关系,“与民争利”或者“让利于民”。
举个栗子:视同销售行为:会计上认为,这些行为大多数不符合常规会计上的收入确认标准;而在税法上,它们与销售行为类似,所以需要缴纳相关税收。你看,这不就差异了嘛!
2.如何理解汇算清缴中的“暂时性差异”与“非暂时性差异”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产生“暂时性差异”是税法与会计制度在确定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是会导致企业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最终会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体现。
而非暂时性差异,是指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2、相应的账务处理
“非暂时性差异”不需要进行税会差异的调整。因为“非暂时性差异”只会影响本期的所得税费用额,已经在所得税费用中全部体现了,不影响后期的资产与负债、权益金额。
而“暂时性差异”就比较花哨了,可以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收入类事项,本期会计收入>本期应计纳税所得,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会计收入<本期应计纳税所得,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支出类项目,本期费用支出>本期可扣除金额,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费用支出<本期可扣除金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所得税费用增加。
处理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所得税费用减少。
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大家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很多人都采用“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进行判断,这里给大家介绍的按照会计确认与税法计算的差异来判断怎样来确认“暂时性差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怎样理解觉得更通顺就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判断。